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清廉金融文化 普惠金融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公众金融 银团贷款 培训专区 防范非法集资 津惠通
 
 
您当前的位置 : 站群网站发布  >  天津市银行业协会  >  清廉金融文化  >  作品
63、常怀“四心”坚守“四线”坚持廉洁从业——从提升个人修养角度来阐释清廉金融文化建设
2022-07-15 09:27  来源: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纪委办 靖晨良
 

  建设清廉金融文化,不仅需要完善各项制度和流程,更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不断地补足精神之“钙”,真正做到廉洁从业。因此,本文从提升个人修养角度来阐释一下清廉金融文化建设。

  一、常怀敬畏之心,守住法纪底线

  心中无敬畏,行为就会缺少约束。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,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、为所欲为,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。时刻怀有敬畏之心,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,更是一种价值取向。只有对党纪国法怀有敬畏之心,才能把好理想信念的“总闸门”,节制自己的言行和欲望,在诱惑面前不动心,得意之时不忘形,法纪面前不摔跤。

  (一)“无知者无畏”其实很愚蠢

  “反腐大片”《正风反腐就在身边》中披露了很多典型案例,有的领导干部与老板结成“连体人”,长期包庇纵容非法采煤行为;“严书记”明知自身问题不少,面对舆情却四处找人想“灭火”……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发现,腐败总是发生在失去敬畏的地方,心无敬畏,则行无所止,违法乱纪的事情就逐渐滋生出来了。

  当一个人触犯法律后,不会因为他不知道而免除惩罚。很多腐败分子在忏悔中都提到,没有认真学习党纪国法,缺少对法纪的敬畏,总是存在侥幸心理,从而慢慢走向犯罪的深渊。在实际工作中,一些同志往往对法纪不够敬畏,不是把法纪看成是一种内在的需要,而是停留于外在的压力。缺乏“我要遵守”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,更多时候是“要我遵守”的被动服从。在这种情形下,对法纪的遵守不能做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而是想方设法规避和挣脱法纪的约束。其结果,轻则行动受阻、影响心情,重则被处分、影响进步,严重者甚至付出血的代价、影响一生。 

  (二)“畏法度者最快乐”

  《明史·杂俎》记载,明太祖朱元璋一日早朝时突然问群臣:“天下何人最快乐?”众人各抒己见,有人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,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,有人说高官厚禄者最快乐,有人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……答案五花八门,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连连摇头。此时,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意味深长地说:“臣以为,畏法度者最快乐。”此言一出,朱元璋频频点头,称其见解“甚独”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,用权上则要谨慎,常怀敬畏之心、戒惧之意,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。” 朱元璋赞许的“畏法度者最快乐”,道出了人生快乐的真谛,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法治精神,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“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”是一脉相承的。畏法度者的快乐,并不仅仅是不受处罚、不会身陷囹圄,根本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,可以更有作为地做事,可以在时代发展中施展人生抱负。只有严格遵纪守法,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人生!

  (三)“法纪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保护伞”

  只有认真学习党纪国法、各项规章制度,才能知道哪些是红线、底线,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,才能做到“常在河边走,就是不湿鞋”。俗话说:“纪律是铁,谁碰谁流血;纪律是钢,谁碰谁受伤”。只有心中始终装着法规纪律,并不断用法纪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,校正人生偏差,才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航行。

  “玩火者必自焚”。我们要自觉把遵规守纪作为一个“紧箍咒”,经常想一想违纪的严重性,用腐败分子所算的“七笔帐”来警醒自己:算政治帐,自毁前程;算经济帐,倾家荡产;算名誉帐,身败名裂;算家庭帐,妻离子散;算亲情帐,众叛亲离;算自由帐,身陷囹圄;算健康帐,身心交瘁。因此,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法纪条规的范围内为人处事,绝不闯红灯、绝不越黄线、绝不踩雷区。

  作为共产党员,更应带头遵纪守法。斯大林曾说过,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。党员不要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,不是说党员 “高人一等”,而是说对党员的要求比群众要高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制度面前没有特权,这是我们党铁的纪律。纪在法前,纪严于法。党员必须严以律己,守住法规底线,依法行使权力,把党章党规党纪真正刻在心里,使铁的纪律转化为自觉遵循和日常习惯。

  二、常怀守责之心,守住政策底线

  古人说,在其位谋其政,任其职尽其责。意思是,既然坐在了这个位置,就要做到应尽的责任。在具体工作中,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,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,敢于负责勇于担当,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,忠于职守,杜绝徇私舞弊、滥用职权等违背廉洁自律原则的行为。

  (一)尽职免责、失职追责

 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,对干部队伍从严管理、从严问责的力度持续加大。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制定了关于尽职免责、失职追责的机制。尽职免责与失职追责是一个整体,尽职免责从积极的方面保护、鼓励干部员工认真履职尽责,勇敢担当;失职追责从消极方面追究干部员工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,二者互相配合,缺一不可。

  关于“尽职”,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,即是全面、全部、全心全意地履行职责,而不是简单、机械、被动应付地完成工作;是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职责,全身心地付出;是对工作职责的勇敢担当,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。也就是说,只要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尽职了,如果出现工作失误,将会根据实际情况依纪依规予以从轻或免予处理。

  比如,在不良资产责任认定过程中,如果客户经理和支行行长在贷前调查环节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,也履行了必要的流程。如果在贷款发放后,企业因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出现问题,无法正常偿还贷款,在进行认责时,会根据相关人员履职情况,可以认定为无责或从轻处理。

  (二)净化朋友圈、社交圈、生活圈

  2020年12月,警示教育片《围猎:行贿者说》首次用围猎者和被围猎者惨痛教训的现身说法,揭开温情面纱下的真实面目。“围猎”一词,本意是从四面合围起来捕捉动物,在反腐败斗争中,是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党员干部。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,很多领导干部出问题,就是由于没有抵制住形形色色的诱惑,成为不法分子的“猎物”,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
  “不怕领导讲原则,就怕领导没爱好”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。围猎者专挑领导的“软肋”,因人下套,最终使领导干部成为“五马”干部。第一步:拍马。送点小礼物、送点小钱、搞点小聚会、献点小殷勤等,最终成为所谓的“朋友”。第二步:牵马。和干部成为所谓的“朋友”后,就会因为面子等因素,指挥着帮忙办事,牵着干部的鼻子走。第三步:骑马。围猎者把干部拖到同一条船上,骑到被围猎者的脖子上,被迫帮着办事或者以领导的名义办事。第四步:打马。当被围猎者办事不力,达不到预期目的,他们就使出撒手锏。第五步:落马。等到案发了,就只有落马的下场。

  所以,要慎交友、交益友,保持正常的交往关系。现实生活中,必要的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,但交往要有原则、有界线、有规矩,自觉净化社交圈、生活圈、朋友圈。只有时时净化“三圈”,慎重交友,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的侵蚀,不断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,防止把权力变成谋取利益的工具。

  (三)当好家庭“守护神”

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是拒腐防变的重要防线。 “家廉则人廉、家贪则人贪”,近年来,贪腐夫妻档、父子兵、兄弟连案例层出不穷,根本原因在于,在亲情的考验面前失去了原则和底线,把亲情变成了权力滥用、贪赃敛财的理由,颠倒了公私、混淆了是非、模糊了义利。

  家风的好坏也反映了党风政风的好坏,领导干部后来发生贪污腐败的案子,80%的案件都是和家庭成员相关,实际上最后发现还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妻子、没有管好自己的子女,没有管好自己的家庭成员,最根本的还是没有管好自己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,家族私事,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”。所以,培育良好的家风尤为重要。

  三、常怀律己之心,守住道德底线

  宽以待人、严于律己是一种美德,也是一种修养。孔子说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意思是要加强自我反省、自我检视。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,牢记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不能以为别人没看见就去做违规违纪的事情。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,应及时改正,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。

  (一)慎权

  权为民所赋,权为民所用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这是至理名言,也时刻告诫着我们要善用手中的权力。这里的权力是个广泛的概念,不只是领导掌握权力,一般的工作人员也会掌握着一定的权力。也存在“小官巨贪”的情况,例如某单位工会的科级员工,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,与多个供应商达成默契,抬高采购礼品的价格,从而中饱私囊,几年下来贪污1000多万元。

  当拥有一定权力后,应常思权力之重、责任之重,这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,防止滥用手中权力。切实管住自己的嘴,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,不该吃的坚决不吃;切实管住自己的手,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。纵观古今,下马的贪官都有一个特点,就是抵不住利益的诱惑,将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用来为自己服务。

  (二)慎微

  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,链条最容易在薄弱环节上断裂。而腐败的缺口,往往从小节失守到大节丧失,这是一些党员干部走向腐败的普遍规律。如果思想上放松警惕,生活上就会不拘小节,行为上也会放纵自己,最终可能滑入罪恶的深渊。一些人最初往往信誓旦旦,“常在河边走,就是不湿鞋”;时间久了,思想懈怠,被糖衣炮弹击中后,想法变成了“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”;等到变成开始主动伸手了,想法又变成了“既然湿了鞋,不如洗个脚”,越走越远,最终滑入贪腐深渊。其实,这些人最初也曾一身正气,只因为失去了廉洁从业的自我约束,才让别有用心者钻了“空子”,从而一发不可收拾。

  有些人存在三种不良心态:一是认为不良习惯、嗜好哪个人都有,不必大惊小怪;二是认为自己受党教育多年,定力好,能稳得住、控得住,不会出大格;三是认为工作环境这么艰苦,自己对单位建设贡献那么大,奉献了那么多,生活上有点毛病不算啥。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,也是极其危险的!特别是第三种,更需要警惕。古人云:“不虑于微,始于大患;不防于小,终亏大德。”平时不注意小节,等铸下大错则为时晚矣。

  所以,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:自己不犯错误,别人就打不倒你,也不用找靠山;自己出了问题,谁也救不了你,什么靠山也不管用;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不犯错误,严格自律,谨言慎行。

  (三)慎独

 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,坚守原则。中国历代文人受“慎独”思想的影响颇深,都以此作为修身进德的重要目标。比如,东汉名臣杨震,面对朋友王密的贿赂和“暮夜无知者”的说法,他说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”这个故事准确诠释了慎独的道理,可以说是廉洁自律的典范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慎独”精神,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意义,那就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,做到严格自律、表里如一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《之江新语·追求“慎独”的高境界》中就曾指出,党员干部要“慎独”。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,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、制度的监督,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,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、人前人后一个样,尤其是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,更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。

  四、常怀淡泊之心,守住人性底线

 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、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。诸葛亮曾说,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淡泊不只是安贫乐道,而且是为人处世的方法。节制贪欲,不为物所诱、不为利所惑,如果过分关注物质利益和名誉,人就会始终被欲望牵着走,心也会很累。

  (一)树立正确的消费观

 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,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。避免盲目跟风,避免情绪化消费,要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,理性消费。比如,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,一时冲动,通过高利贷购买高档商品,但贷款到期后却无力偿还,为了支付高额本息,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雪球越滚越大,最后被逼走向违法犯罪道路。

 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,引导大众消费。有些人对时尚比较敏感,面对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,很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。有些人有“别人有我也要有”的心理,过分追求时尚,片面崇尚超前消费,不懂量入为出,结果使自己和家庭背上了巨大的债务。

  (二)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

  钱虽不是万能的,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行的。根本的问题是:这钱是如何得来的。孔子在《论语·里仁》篇里写道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意思是富贵是人人都向往的,但如果不是用“道”的方式得来,君子是不接受的;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,但如果不是用“道”的方式摆脱,是摆脱不了的。

  什么“道”?即合法之道,说到底,也就是仁义之道。世上的路千千万万,但求取致富或者取财只有两条路可走,即正道与邪道。靠自己的辛勤劳动、遵纪守法、符合道德伦理所得到的“财”是正道,用盗窃、敲诈、用权力、贪污等犯罪手段所得到的不义之“财”是邪道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时指出,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。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付出,去获取相应的财富,而不去投机取巧。唯有踏踏实实做人做事,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,才是正道。

  (三)恪守诚信为本

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亦是廉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一个人失去了诚信,就等于失去了灵魂,失去了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“诚”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,我们立身处世,当以诚信为本,说真话,做实事,反对欺诈、虚伪。“信”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,切忌大话、空话、假话,而且做事也要诚实可靠。

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传入我国,社会风气受到影响。比如,如果要是说谁诚实,不再是褒扬的话,而是讽刺他傻,死板不灵活。好像人只有圆滑、自私,才是聪明的。对于这样的观点,要坚决杜绝,将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,将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。无数事实证明,只有坚守诚信,才能真正赢得朋友,赢得事业,赢得成功。

  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,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,“凡事向内求”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以清廉文化守护政治生态的“绿水青山”,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

 
 
电话:(022)58835165 传真:(022)58835185
天津市银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津ICP备19009831号-1
天津市银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
电话:(022)83658048